乡情恒久远,蜀声永撒播——听“陈香莹四川汉族民歌专场音乐会”有感
泉源:
作者:
宣布时间: 2011/11/14 16:15:00
浏览量3398次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对四川川东一带“竹枝”山歌的形貌。四川民歌历史悠久,而在巴蜀之地学习与生涯了近六年的我,却没有时机听过一场真正的四川民歌专场音乐会,实为憾事。当获得导师甘绍成教授的赠票时,心中倍感兴奋。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去明确了那民族艺术的醉人之美。
陈香莹是888集团游戏入口声乐二系讲师,先后师从黄文宇、刘崇义、郑玉华、靡若如等声乐教育家。曾系统地学习过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尚有两年学习戏曲、曲艺的履历,掌握了差别曲风的赞美技巧。她加入过多次大型演出,也一再在种种声乐角逐中获奖。曾在2010年的“加拿大国际艺术家音乐大赛”中,获中国民族声乐一等奖,并于2011年8月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小我私家独唱音乐会,受到观众高度赞扬。在陈香莹的音乐历程中,洒满了艰辛的汗水和欢喜的眼泪,也印证了她对声乐艺术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此次音乐会既受到专业音乐人士的关注,也引来了种种音乐喜欢者的争相捧场,社会回声颇高。演出在热烈的掌声中,取得了圆满乐成。作为在民族民间音乐领域中学习与研究,并有过声乐学习历经的我,也从中有了许多收获与感想。
一、 形式新颖 曲目富厚
笔者见过众多华美壮阔或富有悬念的音乐会开场,却未见过云云特别的开。阂晃簧碜藕鹤迕窦湟率蔚睦弦杖,唱着高亢嘹亮的山歌走上舞台。“山歌本是昔人留,留给后人解忧闷……”十足的中气、强壮的程序,一阵浓郁的四川民间风情连忙弥漫了整个音乐厅。观众们看着台上随意、质朴的妆扮,聆听着那未经修饰,自然而高亢的嗓音,却丝毫没有以为与这华美庄重的音乐厅格格不入。演出就是在这样亲热、自然的气氛中开场。默契、专业的小合唱,清亮甜蜜的童声,声情并茂的独唱……从节目单的设计到整个演出形式,都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
整场音乐会时长缺乏一个半小时,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音乐会集独唱、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童声合唱、男女声对唱、领唱、齐唱等多种演出形式,综合了四川川北、宜宾、松潘、西昌、川南、安县、广元、泸县、秀山等地和重庆的三十首民歌,并约请了钢琴和民乐乐团伴奏,构建出了一台民俗浓郁、多姿多彩的演出。音乐会中三十首民歌气概各异,有山歌、小调、民俗歌、童谣以及创作歌曲,如《尖尖山》、《摘菜调》、《黄杨扁担》、《数乖乖》、《乐山景物画》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一首宜宾民歌《螃蟹歌》,该民歌是由唱开场曲的宜宾著名老一辈民歌手郭孝荣领唱,男声合唱。诙谐诙谐的曲协调歌词,加上演员们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的演出,让台下的观众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都纷纷露出了喜悦、轻松而无忌的笑容,观众们无一不被引入到那多彩的四川民俗当中,煞是精彩。
二、 声情并茂 以情绪人
音乐会近一半的曲目都有陈香莹的演唱,其中11首为独唱曲目。陈香莹的演唱细腻深情,从音色上看,柔和宽阔的声线使得陈香莹对差别音域和气概的民歌,都驾驭得轻松自若;从对歌曲的处置惩罚上看,陈香莹一定为其下了苦功,流通娴熟的技巧、细腻适当的处置惩罚为她的演唱增添不少专业色彩,从她的第二首独唱曲已初显眉目;从演出上看,音乐会中的每一首歌曲,陈香莹都体现得入情入境,加上自身又是四川外地人,想必从小受着四川民歌熏陶的她在明确作品上也有着深入与独到的一面。
若论“情”,在陈香莹演唱的众多民歌中,笔者最为浏览的是其中两首:川南民歌《摘菜调》和重庆民歌《大河涨水浪沙洲》。《摘菜调》是一首典范的小调,该曲体现情绪轻松、喜悦,曲调柔和委婉、轻快生动,确适合陈香莹柔和细腻的嗓音所驾驭,配上她那质朴自然又不失韵味的演出,观众们似乎看到了蔬菜满园,农家女孩儿激动、喜悦来摘菜的优美画面。演唱《摘菜调》时,陈香莹接纳了隧道的四川方言,大大增添了歌曲的地方色彩,在歌曲的跳音、长音、滑音、重音等地方,陈香莹也作了详尽而特别的处置惩罚,真情赞美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歌曲欢快生动的音乐特点。《大河涨水浪沙洲》则是截然差别的气概,该曲体现情绪忧伤又带有女性顽强不阿、敢爱敢恨的个性,旋律缓急相间、音域跨度较大,于是在强调情绪的同时对气息的流动性和控制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点上,若无扎实的声乐技巧想必是难以胜任的。演唱该曲时,陈香莹饱满的情绪在其中施展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情之所至,她突破了前面演唱时优美的声线,施展了她对气息较强的控制,从声音上准确地塑造了人物性格,无论对音色、共识或是情绪都处置惩罚得入纹入理,得体适当,让人们体会到了“情”在音乐中带来的强盛魅力。
三、 继续古板 彰显特色
四川汉族民歌是我国著名民歌之一,因旋律质朴、优美,地方色彩浓郁,与生涯亲近联系而为人们所熟知,它以其富厚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气概各异的曲目,一直被外地以致天下看作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音乐会之前,陈香莹讨教了许多老先进,得知四川有许多好听的民歌,但这些民歌没有获得很好的推广,年轻一代险些不会唱,造成许多古板民歌近乎失传。陈香莹说:“我是四川人,我又是从事民族声乐的专业人士,怎么能够不唱我们四川本土的民歌呢?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传承生长四川的民族民间歌曲!”自2007年第一次有了要举行四川民歌专场音乐会的想法,陈香莹便最先四处寻访老艺人、老歌手和老艺术家,网络种种四川民歌,期待着以音乐为纽带,将家乡文化继续并发挥出去。此次的音乐会,是陈香莹数年来梦想的实现,是她多年来支付的回报。
四川汉族民歌按文体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民俗歌和童谣五类,音乐会中,除了号子之外,陈香莹都将其他种种民歌给予了逐一地展现。经典难忘的历史民歌,生动纯粹的童谣,辛勤欢快的劳动歌,情深意切的抒情歌……三十首民歌各具气概、各具特色,曲曲都诠释着古板艺术的美,让观众们在这样一个民族艺术之夜,明确了四川民间的风土人情,神游了天府之国的秀丽景物。陈香莹在继续了优异文化古板的同时,也尽自己的起劲彰显了壮丽美丽的民族民间特色。
此次音乐会在陈香莹及列位演员的起劲,学院向导、先生和学生的关注及支持下取得了圆满乐成。鉴于此次音乐会,笔者对陈香莹的演唱和她为家乡孝顺实力的精神体现由衷钦佩。音乐会格调质朴、清新,表达情绪真挚,纵然与华美耗资的大型晚会相比,其带来的民庸俗息和文化辐射力也绝不愧色。虽然,音乐会中也保存一些需要刷新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1.演唱中本土音色有所丧失。履历了民歌与美声综合学习的陈香莹,由于演唱中过多注重美声唱法的专业技巧,以致丧失了一些四川民歌里本土音色原汁原味的特点。虽声乐教学中常强调,不可把美声、民族唱法割裂开来,但在演曲稿土民歌时,若能多注重一些原始特色元素,便更具韵味纯粹之感。在这一点上,开场献唱的郭孝荣老先进则越发具有四川民歌的原生态特色。对此,建议陈香莹在四川民歌的演唱中,多保存一些本土的音色或发声要领,让之与专业技巧越发有机地团结,使演唱精美绝伦。
2.音乐会部分曲目伴奏欠佳。乐队的配合关于演唱极为主要,担当此次音乐会伴奏的民乐队,伴奏中音量过强,近乎压过人声,整体缺乏默契,一些地方甚至泛起了节奏庞杂征象。例如音乐会中的第13首歌曲:宜宾民歌《绣荷包》,伴奏声部在“模唱”人声旋律时,音量过强,“模唱”的切入点也未准确掌握,别的伴奏的整体节奏稍显拖沓,攻击乐相对显着。建议乐队伴奏时控制音量,增强整体协调感和动力感,并希望在以后的演出中,演唱和伴奏能多加排演,阻止配合上的失误。
3.演出中连贯性和完整感缺乏。音乐会的整体形式和内容若是说有可刷新之处的话,只据此次音乐会时长和独唱曲数目来看,笔者以为尚可作废中场休息时间,以增强整体感和连贯性。虽然,若是以后举行的四川民歌专场音乐会能在演出中加入此次没有泛起的号子类歌曲,便会让音乐会显得内容饱满,形式完善,没有遗憾。
总体来说,陈香莹此次音乐会是值得一定与赞赏的,虽其中尚有待完善之处,但比起音乐会整体艺术效果和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则瑕不掩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当我们说到古板民歌却已不可自若唱出的时间,我们是否该有所思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自满的本土音乐文化,今天以致未来,我们怎能不为之做些什么?
指导西席:甘绍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