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都·音乐史学要领论与学科新视野国际学术钻研会 第二分会场综述(二)
泉源:
作者:
宣布时间: 2018/11/7 16:35:00
浏览量次
11月3日下昼15:45—17:00音乐史学要领论与学科新视野国际学术钻研会第二分会场举行了学科的交织视野及个案研究的相关主题讲话。本场聚会由冯长春教授主持。
甘芳萌的《<剑桥20世纪音乐史>》缺失了巴托克谈起——以巴托克<第四弦乐四重奏>的研究史为例》一文谈及了在《剑桥20世纪音乐史》一书中对巴托克艺术成绩的忽视。该书用22章的篇幅,对欧洲“艺术”古板在20世纪的生长举行了叙述,但完全没有体现出关于巴托克音乐成绩的叙述。因此由此来探讨巴托克音乐作品气概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中的定位与生长。海内外差别的学者划分以“对称性音高组织”的视角以及“调性式还原”等等手法在结构上所抵达对四重奏古板文体的推衍举行了着重叙述。以巴托克的《第四弦乐四重奏》的研究史为视察工具,从而展示出二十世纪音乐的研究者或展现或隐性的“史观”对研究偏向与效果的影响。
杨婧的《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德国诗化哲学古板的《<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断稿遗章>》一文,谈及了法兰克福学派焦点人物阿多诺始于20世纪30年月末的“晚期气概”研究,围绕阿多诺的未竟之作《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断稿遗章》一书,梳理阿多诺及其晚期气概理论的生长脉络、焦点看法、看法界说等问题,澄清“晚期气概”一词所具有的“品评”与“诗学”两种领域的详细寄义,最终从德国诗化哲学古板的整体文脉中反思当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看法。该论著从黑格尔哲学角度谈论贝多芬的著述,不但使贝多芬在哲学史、文化史上获得一席之地,同时也创立了后世晚期气概的理论基点,以及确立了音乐的得以被誊写的条理。
江松洁的《钢琴与身份建构研究——基于垃圾车音乐<少女的祈祷>的社会学解读》一文,其最初相关的思索泉源于生涯。该作品可谓是钢琴文献史上一部令人称奇的作品。通过对19世纪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夫斯卡所做的钢琴小曲《少女的祈祷》的个案研究,以社会文化因素为焦点切入点,团结19世纪西方中产阶级的文化,从功效性角度来诠释这首小品盛行的缘故原由,即,增添中产阶级年轻女性学习钢琴的意见意义性。关于这部作品风行的缘故原由已经无法依赖“气概史”所依赖的音乐本体剖析法,需团结社会与文化因素举行考量。该作品自1856年在作曲家的家乡波兰华沙首次出书以来,在西方中产阶级的客厅热烈回响了长达半世纪之久?疾臁渡倥钠淼弧吩幕樾,以“身份建构”之功效性角度来看待其在中国的生长。
杜琳的《从列传写作看音乐史学看法的转变——以三本贝多芬列传为例》一文,通过对音乐列传这种特殊的音乐研究誊写方法来思索作曲家的小我私家生涯与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探讨音乐史学编撰的主要手段之一列传写作,通过对音乐列传写作的研究,更为直观地视察到音乐史学看法的转变。以三本贝多芬的列传:所罗门的《贝多芬传》、洛克伍德的《贝多芬:音乐与人生》、金德曼的《贝多芬》为例,思索在列传写作中作曲家小我私家生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视察三种在差别的写作气概中,列传作者差别的音乐史学看法和学术旨趣,在多元化研究趋势下,全方位、多维度的明确音乐家与音乐作品。
谢艾伶的《朱酥典在音乐出书与音乐教育上的成绩——“重写音乐史”思潮下的个案研究》关注到近年来大热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征象,该话题起源于20世纪80年月,至今仍然热度依旧,“重写”的工具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为主。“重写音乐史”已然成为中国音乐史学史上值得关注的工具。作曲家及作品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教学事情中的焦点,朱酥典早年从事音乐、国学、美术的教育事情,后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和主编。以朱酥典为研究工具,基于“重写音乐史思潮”的角度,通过对朱酥典编辑的音乐课本、课外音乐读物及音乐教育看法等方面梳理其在音乐出书与音乐教育上的成绩,同时通过对朱酥典的多角度再熟悉关于音乐学的教学也爆发了主要的影响与启示。
稿件指导:陈 思
审 稿:包德述
上 传:李 雪